
“上半場四人防守取得了積極的成果…”
比賽結束后,首發中衛板倉滉在接受采訪時,講出了日本隊在這場比賽的思路變化。上半場比賽,他們確實是以四后衛應戰:

左前衛三苫熏的位置在左后衛伊藤洋輝的身前,而且在防守外線時,也是伊藤洋輝去擴大自己的防區:

四后衛體系在人數相對較少的情況下,單點自然需要覆蓋更大的面積,但換回來的就是進攻端的人數充足。
但在這一基礎之上,森保一也進行了針對性的布置。
伊藤洋輝的身高達到186cm,即便從歐洲視角看過去,也絕對是大個子邊后衛了,所以他這一側的進攻職責不重,主要就是垛后防守,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,你也可以認為上半場的日本隊已經是三后衛思路了,只不過是一側邊后衛不助攻的假三后衛而已。
左側不插上,三苫熏這一側就是佯攻,歸根結底是用來吸引防守,給右路制造空間和一對一機會的,所以日本隊的前兩球都是接到左半扇的轉移,然后通過右側的傳中包抄來打進的:



在這其中,三苫熏和伊東純也的表現自不用說,他們也是這場比賽日本隊表現比較亮眼的選手,但除了這兩人之外,有一個點不能被忽視。
那就是中鋒上田綺世。
和世界杯時相比,上田綺世有了明顯的進步,可以扛住呂迪格和聚勒的前頂,這便給日本隊的進攻提供了支點作用,也就牽制了德國隊的防守,給位居邊路的三苫熏、伊東純也制造了空間:





支點作用、轉移精度和戰術設計,是日本隊在開局階段表現出色的重要原因。
雖然板倉滉覺得球隊踢得不錯,“我認為我們可以繼續這樣下去”,這一套體系還是存在著問題,這就和德國隊的進球有關系。
德國隊的進球過程里,右后衛基米希進入中路,創造了中場位置額外的人數優勢:

從而把薩內推到了弱側外線的位置上,三苫熏成為了一個游離在體系之外的防守人。
所以在進球過程里:

薩內確實不是他應該盯防的對象,但基米希進入中場,他也沒法去跟防,所以三苫熏在這一球里墨守成規,包括森保一可能也沒有在賽前想到,這導致了日本隊的丟球。
很可能也是基于這一球中出現的防守問題,所以到了下半場,日本隊就將自己的陣型改為了正統的三后衛體系,“下半場我們改成了五人防守,并且更加緊密?!?/p>
無球的時候,三苫熏會直接落在伊藤洋輝的身側,從而讓日本隊直接站成五后衛:

這樣一來,防守寬度就無需擔心了。
只不過,這一選擇的代價就是球權旁落,德國隊占據比賽的上風,從而制造了一些進球機會,而日本隊則需要用反擊來反制對手。
這個時候,森保一展現了他在世界杯上的絕技,通過連續、多人的換人調整,始終維持前場的活力,從而給后場的球員制造一些喘息的時間。
很可惜的是,淺野拓磨的單刀沒有打進:

嚴格來說,德國隊這場比賽的表現并非一無是處,薩內的進球一度扳平了比分,其他的進攻也打到了日本隊在防守中的問題:


但把握機會不力的老毛病,依然在困擾著弗里克的球隊。
明顯的錯誤,則是讓哈弗茨擔當中鋒,這一點行不通已經在切爾西、阿森納和去年世界杯上被連續驗證,但弗里克依然一意孤行,那么球員背鍋,球隊也自然深受其害。
至于表現不佳的位置,中衛線是一個地方。呂迪格和聚勒摁不住上田綺世,日本隊的進攻就總能串在一起:

而且如果不是特爾施特根發威,德國隊在上半場就要落入1-3落后的局面了:

當然了,最后日本隊能夠打進第三球和第四球,德國隊的中衛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:


賽后,板倉滉覺得日本隊堅持打四后衛,也可以戰勝德國隊。
這一點還是要存疑的,像薩內進球回合的那種進攻,明顯是日本隊在體系上仍有問題,這不是板倉滉所說的橫移快速就能解決的問題。
德國隊表現是差,但球員質量還是擺在那里的。
所以森保一半場回來改成三后衛思路,包括調整階段換上正牌中衛,都是管控風險的正確思路,代價當然是局勢上落入下風,但有了這個基礎,才能把2-1的領先保留在最后。

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,這個比分略帶一些欺騙性。
日本隊表現確實出色,就像他們在世界杯上一樣,但兩支球隊的實力對比可能還沒有發生本質性的反轉,至少絕沒有到日本4-1大勝德國這樣的水平上。
輸成這個樣子,德國隊依然是這一比分的最大推手,他們在攻防兩端的弱勢表現,和球員有關,但也和弗里克的排兵布陣有關。
主帥位置或許需要換人了,但更重要的是思路上的變化,他們需要一個像森保一這樣知道自己幾斤幾兩,或者說是自己優劣何在的教練。

" width="175" height="115" alt="牧子觀虎斗 " />